2009年12月31日14:28  来源: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
南阳市宛城区四届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决定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如今,一年多已经过去了,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区教育呈现出崭新景象。
监督从代表呼声开始
宛城区地处南阳市老城区,辖区内比较有名的中小学校有四所,每逢秋季开学临近,中心城区的家长们便托关系、找门路挤着往这几所学校拥,为了能让孩子上心目中的好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师资,可谓是煞费苦心。而不能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既忧心忡忡又无可奈何。随之而来,给这些学校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上学、放学门口道路拥堵、影响交通;校内超级大班出现,两人课桌三人坐;师资力量和学生增加速度不配套、管理难度大等。同时,也出现了城区边远学校生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辖区内人大代表多次呼吁,要求区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整合教育资源,解决超级大班问题,以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
人大调研把脉教育资源整合
2008年7月份,宛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结合年度工作要点和这一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决定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进行视察调研,具体工作由区人大办公室和教工委承办。
为了能真正的找准问题所在,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强的意见、建议。2008年7月11日上午,区人大办公室和教工委组织城区部分中小学校校长召开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情况座谈会。会上,各位校长直言不讳,指出了城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教育投入不够、部分校舍老化、学生活动场地小、超级大班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7月15日至17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 人员和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组成四个视察调研组在4位副主任的带领下深入12个乡(镇、街道)对教育资源整合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进行视察调研。7月18日,15名省、市、区人大代表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荣旭和4位副主任的带领下集中对城区7所中小学校进行视察调研,听取了视察学校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学校硬件建设情况,了解了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月25日,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会上,各调研组结合调研情况,围绕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认真发言。会后,形成了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纪要》,并发送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纪要》中指出了这两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条意见建议:一要加大对教育上资金的投入,落实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的资金投入,加快危房改造速度,对边远地区实行政策上的倾斜。二要利用暑假有利时期,对全区中小学现存危房情况进一步排查摸底,对照排查结果,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消除危房。三要调整中心城区学校布局过于集中的现状,严格落实城区划片招生政策,优化师资力量分配,从根本上解决知名学校超级大班问题。四要从全区各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招聘一批全区急需的优秀专业教师。五要突出重点,做好宛城区高中建设和发展,要采取措施,强化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打造一至两所示范性高中,创出宛城名牌。
政府落实人大《纪要》出实招
区政府在收到主任会议《纪要》后,迅速召开常务会议,认真研究,采取措施,落实主任会议纪要提出的要求。区教体局结合全区教育现状,从创新教育发展理念、改革教育发展方式入手,提出了全区教育发展的“1557”教育构想,即“一个目标、五大思路、五大工程、七大理念”。“一个目标”,即实现教育强区;“五大思路”,即建设学习型系统、实现校长专业化、着力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五大工程”,即学习型学校建设工程、名校长工程、精致化学校管理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谐校园创建工程;“七大理念”,即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务实、创新、高效、一流。
围绕“1557”教育构想, 区教体局加快优化学校布局,整合学校资源。采取强校与弱校整合、重组、共享资源等方式,推进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的目标。将农村初中由原来的26所合并为19所;农村小学由原来的184所合并为94所。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过于分散和农村学校师资紧张的问题,节约了办学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资源的效益。同时,区政府还配合市政府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区财政投入和向上争取资金等渠道,使市二十八小,四中、十六中改扩建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同时,投入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800多万元,对26所农村中小学校校舍实施改扩建,共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餐厅27幢,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全区办学条件。在中心城区,区教体局采取以强带弱,组建学校联合体, 2008年8月,将教育资源相对优势的市七小、八小、九小分别与校址相邻、教育资源相对劣势的市二十五小、二十六小、二十七小结为“学校联合体”,市二十五小、二十六小、二十七小分别为市七小、八小、九小的东校区。“学校联合体”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两个校址、一套校领导班子、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财务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组建学校联合体,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应,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地缓解“择校热”难题。针对教师队伍出现的“青黄不接”现象,两年来区政府和区教体局采取订单式招聘的办法,有计划的通过招教考试先后招聘教师150多名,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人大监督显实效
为了增强监督实效,确保主任会议纪要精神落到实处。2009年4月27日,区四届人大常委会召第16次会议专题听取区政府关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纪要的落实情况报告。期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荣旭同志多次听取区教体局关于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09年8月,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再次专题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区政府在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市六高中并入市四中;市二十一中并入市十中;市十小、市四中初中部迁入市六高中东校区,组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市三中南校区;市十八中初中部并入市十六中,小学部并入市七小等整合意见。
如今,宛城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得到改善,人大监督硕果累累,城区教育实现了科学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河南省南阳市人宛城区人大常委会  周霞 杜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