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工作    >>  代表工作

百姓“主心骨” 群众“代言人”——记朝天区马家坝乡人大代表王文斌

发布时间:2018-12-27 09:16    阅读:1322次

他是一名扎根基层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乡人大代表,任职期间,他带领乡亲们打通“断头路”,发展致富产业,用心收集社情民意,用情为民解忧解困,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做好群众的“代言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先后获得“区级优秀支部书记”、“乡级先进党支部书记”等多项表彰。人大代表在行动,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马家坝乡人大代表、五七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斌。

20多年前,马家坝乡五七村的王文斌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在外做工程,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人物。1994年,在村两委选举中,他以高票当选为马家坝乡五七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的一致认可让王文斌卯足了干劲,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名堂,但“初出茅庐”的他哪里知道事情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村里路不通,出栏的肥猪卖不出去;饮水难,村民吃水靠背,费时费力,安全没有保障;收入低,村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务工挣钱......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老王一筹莫展。

“要想富,先修路”。老王也懂这个“理儿”,可是,在1995年,对于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来说,几十万元的公路硬化款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少村民也因此打起了“退堂鼓”。“没钱就找钱”,说干就干,老王一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边想方设法找项目资金,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垫资”修路的事儿他都干过。经过多方努力,修路的钱终于凑齐,为了让村里的路早日完工,不论夏日酷暑难耐,还是冬日寒风凛冽,老王和乡亲们起早贪黑,饿了就啃家里带来的冷馒头,渴了就喝冰凉的山泉水,就这样,老王硬是带着乡亲们“拼”出了一条条水泥路。据统计,截止201612月,五七村一组、二组、八组的2公里断头路成功打通,村组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全村实现了公路大环线,也结束了组与组之间走“回头路”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协调,为五七村七组建成2口人饮蓄水池,解决了该村安全饮水问题。

“我们产业发展的藤椒、生猪这一系列的东西,不管是天晴下雨,我们都可以把它销售出去,不管是大车小车摩托车,都是很方便的,我相信,在王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马家坝乡五七村村民王长兵道出了全村群众的心声。

路通了,大伙儿很是开心,可如何改变这“穷山僻壤”的落后面貌,如何让这条“幸福路”成为全村人的“致富路”?成为了王文斌上任后的第二个大难题。

一直以来,五七村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为主,不少人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看着一亩亩土地被撂荒闲置,王文斌心疼不已。怎样才能盘活土地资源,让大伙儿增收致富呢?当得知许多村发展藤椒增了收后,王文斌也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和咨询藤椒种植大户,他积极引进藤椒产业大户,采用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撂荒地和闲置土地,先后发展藤椒近3000亩,并通过“农民夜校”、“藤椒管护技术培训会”等方式,让藤椒种植户脑袋先“富起来”。现如今,往日闲置的荒地成为种满藤椒树的“金山银山”,一粒粒挂满枝头的藤椒果子也渐渐成为大伙儿的“致富果”。

马家坝乡五七村贫困户严发国核算了他家现在的收入账:30多亩地的流转,300块钱一亩,土地流转费用一年都有上万元,在里面务工,再挣个1万多元,一年有2万多块钱的收入。

藤椒产业,成为了五七村群众当前最认可的产业。

初冬时节,五七村一条条蜿蜒崎岖的水泥路犹如一条银色的纽带串起了农家人的新生活,也串起了他们的新希望。从1997年王文斌当选为乡人大代表以来,他在马家坝乡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十四届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先后提出关于“五七村藤椒产业发展,打造产业环线,加大五七村文化和体育器材投入”三条建议,随着各条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等建议的办理,村民也由衷地为他们的“当家人”—王文斌点赞。

从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再到收集社情民意为群众“发声”……风里来雨里去的25年里,王文斌从当年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成为了成熟稳重的“老书记”和“老代表”。25年里,他吃过“闭门羹”,流过“伤心泪”,甚至打过“退堂鼓”。可一沓沓来之不易的荣誉证书和奖状,更让他铭记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神圣职责。

“既然进了这个格,就得负起这个责”。王文斌表示,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就得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主动入户走访群众,听取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困难、建议、意见反应给人大主席团,同时也能够为全村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成为群众的“代言人”;作为一名村支书,就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参选时的神圣诺言,干实事、干好事,成为村里乡亲们的“主心骨”,带领全村群众早日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