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人大常委会:
建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架起古蜀道上民情民意“连心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和工作 ……,发挥立法听取民意‘直通车’作用”。
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古蜀道上的重要城邑和驿站,是省级和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近年来,昭化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途径,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内容,在古蜀道上架起立法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畅通民情民意的“连心桥”。
做好结合文章
“昭化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尽管设立时间不长,但在创新举措、完善机制方面,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思索,下足了功夫”,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
一方面,将立法联系点与行政、司法等工作开展相结合,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现有力量,共同建好、运行好立法联系点,负责做好立法宗旨解读、立法重点归纳、立法意见建议提炼等;同时,在该镇13个村(社区)建立立法信息采集点,依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向群众广泛征询意见建议,进一步扩大了群众参与立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将立法意见征集与普法教育工作相结合,秉承“让立法进程成为普法过程”的理念,结合立法意见征集工作开展,通过坝坝会、广播站、微信等渠道,用丰富、地道、鲜活语言讲清立法目的,阐述法条制定原意,推动立法意见征集与普法教育同向同行、并联发力。两年来,昭化镇开展立法意见采集宣传26场次,发放普法宣传单6000余份,制作宣传栏  15个,宣传标语38幅,增强了干部群众学法用法意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先后成功化解多年信访积案6起。
畅通征集渠道
昭化镇基层立法联系点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规范指引开展工作,还大胆探索符合昭化实际、贴近群众的“线下线上”意见征集渠道,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畅通线下渠道。按照“民主立法下基层,征求意见到村(社区)”的要求,在人口聚集点设立了立法意见征集箱14个,各村(社区)组织召开群众讨论法规(草案)会,把“法言法语”转换为群众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组织镇属21个部门开展立法意见征求调研等工作,建成收集民意的“前沿哨所”,广泛征集立法需求、意见建议、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向立法机关“原汁原味”地收集提交。
“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昭化古城是全国著名旅游景区,昭化镇基层立法联系点也位于景区内”,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正功说,“我们还注重将立法建议征集向游客延伸,发放宣传资料、意见征集表,扩大立法意见征集的广度”。
打通线上渠道。在门户网站、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以五老人员、乡贤名仕为核心的立法信息收集微信群13个,村(社区)以社(居民小组)为单元建立微信群90个,建成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基层群众间的线上沟通桥梁。
按照方便人民群众和提升效能原则,昭化镇规范构建了座谈建言、网上畅联和主题调研走访等收集立法意愿的主渠道,更快捷、更广泛地收集到“民需民愿”的立法呼声。
规范审核报送
对收集到的立法意见建议,采取村(社区)、镇、区三级审核制度,确保立法意见建议既接地气,也能符合立法相关规定,既有群众第一视角,也有专业人员把关。
村(社区)组织预审。村(社区)委会对收集到的立法意见建议,组织召开预审筛选会,结合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意见建议甄别筛查,填入《意见建议征集表》上报立法联系点。“我们村收集到的立法意见建议多,经过会议上集思广益,对价值不大或者不合要求的及时剔除,并反馈给意见提出人,虽然看起来费时费力,但对基层群众却是很好的普法学法过程”,天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尚明洪介绍到。
镇人大组织初审。“立法联系点及时梳理‘两线”征集的立法意见建议,组织召开立法点联席会议,逐条论证,然后提交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昭化镇人大主席王小江介绍说,在村(社区)预审基础上,镇人大组织立法点联系点工作人员,本着慎重、专业、适当原则,对要上报的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对退回的意见建议给予清晰明了解释。
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复审。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立法联系点汇集的意见建议,组织区内相关专业人士座谈,将结果反馈镇立法联系点,向省、市人大常委会上报。
两年多来,昭化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完成《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办法》等10多部各级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工作,书面上报意见建议68条,省上采纳意见建议两条。
“我们把省、市人大常委会采纳意见建议的情况,以文件、表扬等形式向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反馈,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逐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昭化镇立法联系点负责人介绍到,联系点不仅发挥了立法“直通车”、架起“连心桥”的作用,还坚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的代表性、专业性和覆盖面。
供稿:翟军 唐红宝 刘礼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