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新闻    >>  综合要闻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专题询问聚焦全市

发布时间:2011-12-13 15:05    阅读:2236次

(记者 何清平 实习生 田堃灵)人大代表"出题",政府部门"作答"24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专题询问,聚焦全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情况,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等17个单位负责人现场接受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胡健康、王洪华、郑洪、卢晓钟,副市长童小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艾智泉等参加专题询问。

第一个"出题"的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梁国鲁,作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主任,他关心农业产业的发展问题,在简单阐述后,梁国鲁开门见山:"目前,'两翼'地区产业推进情况怎么样?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培育发展这些产业?"

"我是市农委夏祖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市农委主任夏祖相第一个作答:"这两年,我市共安排专项资金1.32亿元建设市级良种场和生态渔场,累计建成了111个市级良种场项目,保障了产业发展良种需求。生猪、家禽、牛、羊出栏数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占了全市的56%42%93%91%42%"夏祖相说,万元增收工程实施以来"两翼"的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下一步将抓好四个重点,推进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化和标准化等的"四化"建设。

农产品产出了,如何确保售得出、卖得好?农产品流通成本如何降低?农户融资难问题如何破解?在随后的两个多小时里,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共抛出19个问题。

没有客套,没有空话,在答题时间8分钟的规定下,询问现场严格打表,相关部门的回答显得紧凑"巴适"

虽然询问期间,有个别部门"答题"超时被提示停止作答,也有个别部门阐述过长,被打断要求"回答要点",但整个询问现场并未出现"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局面。市人大农委主任委员侯守渠认为,首次专题询问达到了预期效果,"召开专题询问,就是要达到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目的。"侯守渠说,问答之间,问要问得有理有据,答要答得坦诚认真,询问气氛民主热烈,使参会人员感到宽松平和,"这些今天都得到了实现"。他表示,开展专题询问或将成常态,市人大常委会将围绕民生热点选择询问议题。

此外,此次询问提及的问题,将汇总整理后,转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将进行跟踪问效。

对于"赶考应试"的相关单位负责人而言,接受询问感觉如何?市金融办主任罗广坦言:不紧张,但有压力。"通过这样的询问,对推进工作有好处。"但他承认,这么多个单位""工作,在对比中查找差距,有些压力,"但询问的确实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有压力更是动力。"

作为此次询问的主要对象,19个问题中8个涉及市农委,夏祖相的感受是:"官话套话少说一点,针对问题直奔主题,只要心中'有货',问题不大,毕竟都是为了推进工作,而不是为难我们。"

询问结束后,童小平代表市政府表示,接受询问的单位,要把承诺的事情落实好。"今天的答复不是简单的工作沟通,而是向人大,向人民,向三千万重庆老百姓作出的庄严承诺。"她表示,市政府各部门要坚持领导力度、投入力度、政策力度、监督力度"四个不减",做到承诺的事情落实好,职能职责履行好,重点工作推进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受惠。

图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情况专题询问会议现场。记者魏中元 摄

(记者 何清平 实习生 田堃灵)如何让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财政投入是否有力?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昨日,在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市民关注的焦点开展询问,17个单位负责人一一作答。

焦点一:农产品滞销如何解决?

农超对接 "两翼"农产品进市场

随着"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两翼"地区的土鸡、生猪、蔬菜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大幅增加。常委会组成人员温永高担心,一旦销售环节组织不好,大量农产品可能滞销。温永高就此询问:"如何确保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

市商委党组书记张敏接题:"全面推进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的流通方式,真正解决买难卖难和市民买贵的问题。"张敏说,同时通过各类食品展、网络购销对接等活动,让更多"两翼"农产品进入市场。

至于如何卖个好价钱,我市以"农超对接、市场建设、基地建设、网络促销"为抓手,加强销售环节建设。据统计,我市通过各类展会推介活动,促成"两翼"农产品交易额115.6亿元。同时,逐步完善"两翼"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市财政投入1.8亿元在主城及"两翼"17个区县启动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专业特色市场建设,今年6月底前实现了"两翼"区县83个社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全覆盖,在万州等4"两翼"区县开展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此外,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方面,我市正在起草《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各类产销直接对接模式,降低税费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业成本等措施及支持政策建议,待市政府审定实施。

焦点二:财政资金拨付是否不及时?

拨付确有时间差 将简化程序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政府筹资100亿元投入万元增收工程"。截至去年,我市已实际投入28.7亿元,常委会组成人员侯守渠询问:这100亿元目前落实情况如何?是否存在部分区县反映的拨付不及时的情况?"

"资金拨付确有时间差。"市财政局副局长何志明解释说,"一方面要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考虑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因而在项目完成立项申报、审批同意以后,才能下拔资金。采取的是先建后补,以奖带补的形式。"他表示,今年财政资金投入有望达34亿元,明年将达到40亿元,"3年达到100亿元是肯定的。"

何志明表示,下一步市财政局将从两方面入手,确保资金尽快拨付。一是在项目到最后批复的过程中,简化一些程序,尽可能缩短中间过程;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采取先预拨一部分资金,即按照项目进度以适当的比例拨付资金。

焦点三:为啥数据和部分区县感受不一样?

抽样调查 可能口径不一致

据介绍,去年我市"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4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23%,增速比"一圈"农民和全市城镇居民都要高;今年前三季度,"两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6%以上。"部分区县反映,统计数据与区县农户实际增收情况有不一致的地方。"常委会组成人员程福财关心的是:是否存在部分区县反映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在统计工作中,是如何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的?

对此,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总队长朋琳表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统计调查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居民抽样调查方式,是一种非全面性的调查,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农户进行调查,并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推断的调查方法。

朋琳介绍,调查的对象为"两翼"地区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家庭,按照国家《农村调查方案》抽样比例,17个区县共抽样调查5000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收入支出情况、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成员及劳动力程度、生产结构情况等等。数据如何产生?主要是每日记账的形式,每10户配备一名辅助调查人员进行工作联系和指导,5000户配备500个调查员,不定期到家中调查,最终每家每户一笔一笔的账汇总起来。她表示,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一系列规章进行制约,比如农民认为收入是隐私,调查队就要严格保密,账本直接报送县级部门。同时,每月电话抽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等等。

对于部分区县反映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朋琳表示,有些部门调查口径不一致,调查结构存在偏差。此外,由于抽样调查不是全面调查,可能与主观感受有一定差异。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1年11月25日

责任编辑 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