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拉家常 进企业话发展
下基层接地气 近民众增底气
支部成立大会在哪里开,怎样开,一直是三支部党员非常关心的话题,之前,党员们也纷纷建言,大家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要开好头,起好步,务虚与务实结合好,支部建设更开放、更有成效。
11月25日上午9点左右,在龙潭乡回民村、元山村、和平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三支部的党员们边走边看边议。有的和干活的村民聊起了今年的钱袋子、粮袋子,爽朗的笑声在初冬的早晨传得很远;有的走进农家,喝一口农家的茶水,和留守的老人拉起了家常;有的和闻讯聚拢来的精明人摆起了致富的龙门阵,讲得通俗易懂,听者不时点头。沥青路面的通乡公路蜿蜒山间,硬化的水泥小径引人入户,造型新颖的太阳能路灯令人感慨,统一修建的垃圾房一改旧俗,带有民族色彩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空调、太阳能热水器不时跳进眼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农村延伸,新农村建设美不胜收。来到地处南山之巅的四川锐昌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市人大代表、董事长鲁正洪的一句“欢迎娘家人”,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了。进门先消毒,远观养殖区,再通过监控录像看到了一个布局合理、生态低碳的现代化养殖场,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养猪场的传统印象。大家连连称赞园区的生态园林式建设和布局,高度评价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建议企业:要坚持加大科技投入,抓好科学防疫,强化精细化管理,重视品牌建设,巩固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建设成果,实现养殖场和养殖园区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草)”、“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延伸畜牧生产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经济效益;要发挥好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公司+专合组织+农户”、“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组织群众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体化销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不断进取,发挥好市人大代表的作用,带动农户,培育大户,实现共同富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带着参观、调研后的兴奋和感慨,大家参加了支部党员大会。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黄炳明代表机关党委宣读了关于成立市人大机关第三支部的决定,组织选举了三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他要求,三支部成立后,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支部各项建设,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较好的组织活动,把支部真正建成“党员之家”。新当选的支部书记李旭春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要组织带领党员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常委会、机关党委的决定、决议,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民生工作,认真履职,真抓实干;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加强自律和他律,提高党员履行各项义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增进团结,增进友谊,建设和谐支部,增强支部的活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三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好三支部的良好形象。李旭春书记还对三支部近期工作作了安排。
各位党员在座谈中畅所欲言。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多往基层走一走,多和群众唠唠嗑,“坐坐他家的板凳,喝一口他家的水,静下心来听听他们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会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多接地气,党员干部工作才有方向,目标才更明确,心中才更有底气。“走基层”是人大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是党员的“基本功”,也是“必修课”,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刘剑波、赵洪博,纪检员王久富等应邀参加了三支部活动。
(袁昌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