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等个子,皮肤黝黑,总是一副田间劳作的样子,鞋上沾着泥土仿佛从没擦洗过,偶尔穿一次西装脱下后就是一位朴素、实诚、憨厚的普通农民。有谁能注意到,就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凭借自己一深一浅踩出来的水田种粮经验,带领着一方群众不断发展致富,最初成立的新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一家集粮食生产、销售、收购、储存、育种等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于202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法人杨育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心系农业显担当
杨育新于1965年出生在剑阁县元山镇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小学还没毕业便毅然担负起照顾整个家庭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他立足水稻种植,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同时也注定了他在农业发展上的不平凡收获。为了尽快脱贫,他每天泡在水田里摸索研究水稻种植技术,披星戴月,无论冬夏,家里的生活境况逐步得到改善,自己也成为一名种稻能手。经历过不平凡的岁月,杨育新更加心怀感恩,家庭困难时曾经得到过周围群众的很多帮助,从小便有要帮助和带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的梦想。2000年,随着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越来越优,杨育新坐立不安,决心干起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事业,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创业过程是艰难的、孤独的,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由于资金短缺,无钱请人帮工,他只得每天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几十里的山路,到附近乡镇的农户那里收粮。天气原因、技术不足等都制约着发展的每一步,从雇佣人员到选种、培育、播种、移栽,再到生长养护、病害防治他都亲力亲为,水稻种植实现了高产优产,杨育新也实现了脱贫到致富的目标,凭借在农业上的苦干研究,以及对带领群众致富的热切希望,杨育新坚持了下来。
 
情系群众助民富
为更好发展农业生产,助力周边村民致富,杨育新于2015年12月正式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新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参股社员207户,其中农民成员202户、非农民成员5户,年总收入达600余万元。合作社10余台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型农机,18台大黄蜂、“轻松宝”电动喷雾器、4台植保无人机等,在元山、王河等周边六个乡镇开展土地耕、种、防、收农业社会化服务1.5万亩,粮食烘干3500余吨,为当地群众减工节本44万元。合作社同四川神农大丰种业、花中花米业等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社订单种植年约1.6万亩,通过优质优价订单收购,促进农民增收320万元以上。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1568.63亩,全面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肥、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2022年收获粮食130万公斤,销售粮食100万公斤,平均单产达到423.64公斤,亩均增产43.5公斤,增幅11.44%,优质专用良种覆盖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口粮品种占比均达100%,粮食商品率达98.12%,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务工13人、支付工资26万元,实现种粮收益48万元、亩均纯收入达304元。切实解决了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因无主要劳动力,田地耕、种、收、晒的实际困难,减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合作社积极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加大订单种植,注册了“剑元蜀香”“蜀稻香碗”品牌商标,取得了大米、食用油的绿色认证。
 
履职尽责为民言
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发展的规范性、持续性,在剑阁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杨育新提出《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建议》,确保合作社在政府扶持、工商登记、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用电等方面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围绕农业规范化程序操作,倡导阳光操作,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落到实处。保障广大农民知情权得到落实,积极参与建设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证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第一时间传达落实,教育和引导群众运用“一事一议”政策,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合作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身处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人大代表,杨育新率先垂范,积极履职尽责,发挥代表作用,有效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贾 宇  电话:133081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