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全市文化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相传,凤凰于大限到来时集香木于自焚,浴火重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广元这个凤舞之地,历经炼狱般的磨难,冲破“5.12”地震的阴霾,一飞冲天,广元文化终于划茧成蝶,华美转身,迎来凤凰涅涅槃。
2008年5月12日地震突袭,山摇地动,广元惨遭蹂躏,人民受难,文化悲泣。古利州城标——来雁塔六层以上全部震垮,残存塔体多处裂缝。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朝天明月峡古栈道附近的“老虎嘴”大面积塌方。四川省唯一的豫剧团—广元豫剧团的演出场地受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
让文化昂首——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
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从何着手,灾难考验着群众的意志,也在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广元的决策者把社会发展中最柔韧最坚强也是最震撼的文化放到灾后重建的重要位置,真可谓棋高一着,境界独特。广元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在深入研判形势、立足广元实际、顺应全市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战略目标,从此,文化强市成为全市主要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战略层面,也成为集中连片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兴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罗强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多出精品力作,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广元灾后文化产业重建“111235文化旅游产业工程”正式出炉。即建设一个5A级旅游景区(剑门蜀道与昭化古城整体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级影视基地、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昭化古城)、两大世界遗产(剑门古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3至5年的发展,使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度达到20-3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达到5%以上,相关旅游、贸易等的增加值达到GDP总值的15%以上,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总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为文化护航——人大一直有担当
从支持文化事业超常规发展,到建设“文化品位高、历史内涵深的文化城市”,再到“加快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广元市人大常委会一直敢于担当,依法为文化发展清障、开路、护航。从四届到五届,从灾前到灾后,市人大常委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把文化发展作为重点,主动纳入监督视野,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组织在广四级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向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视察城镇文化工作的意见》,拉开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序幕;将《关于加速打造皇泽寺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议案》列为人代会第一号议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化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审议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悬而未决的文物保护经费被纳入财政预算;相继作出《关于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走在全省前列;组织人大代表暗访网吧,从“零点断网”到建立网吧监控中心,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示范和影响下,各县区人大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监督,剑阁县的剑门关、鼓楼,利州区的来雁塔,元坝区的昭化古城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得到各级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在当年人代会上均被批准为议案。为了加快推进文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茂森多次带队视察,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将视察情况及时上报市委,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还组织专门人员,就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课题研究。
为文化垂首——铁路、国道先后改道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全市辖区范围内,上自中央、省属企业,下至农村群众,无不对文化表现出一种敬畏和信仰:先有“铁老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改道,宝成铁路穿山而过;紧接着25户农户异地安置,河堤整治,公路断道,红军石刻标语碑林搬迁等同时进行,而今皇泽寺三倍扩容,幽深神秘,游人如织;再有国道让路,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灾后机遇,投入3.5亿元人民币巨资,用两年时间,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进行整体覆盖的全新保护,彻底改善文物生态环境,以偿还文物保护历史欠账,凸显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生和文化发展的无缝对接。2009年4月26日,国道108广元城北将军桥至瓷窑铺段灾后重建一期工程竣工,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的川陕公路在通行近70年后终于为千佛崖让路,改穿隧道通行,千佛含笑,再也不为川流不息的车龙和尾气低眉垂首了。大佛有知:为了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完成了399户计1078人的拆迁安置任务,拆除了6万余平方米的现代不协调建筑,建设了3公里路面,创造了“千佛崖速度”,成为全市灾后重建“提速”“加快”的典型。为了再现“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场景,老川陕路改穿“剑门关隧道”;为了恢复来雁塔这一古利州(广元古称利州)城标的雄姿,古建筑维修人员给古塔量身定制了“钢背心”和“防化服”……
为文化安家——文化艺术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家破精神还在,有家从头再来。地震后,广元更需要以文化安抚受伤的心灵,靠文化提升“精气神”,文化人更是梦寐以求给文化安一个家。灾后文化项目、资金大量涌入广元,各有各的要求和规定,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成为比较棘手的难题。通过视察,人大代表形成了共识,随后在人代会上提出了代表意见和建议。在集中梳理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要紧密结合广元实际,坚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和力量,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打造能代表广元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华非常重视,经过艰苦努力,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终于花落利州。该项目规划总投资1.58亿元,建设内容为广元剧场、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青少年活动馆、市艺术剧院、电影放映厅。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中心地处广元城区东坝的中心,是地产商眼中的黄金口岸,在这里给广元文化安一个家,市人民政府损失了卖地收入,收获了群众的口碑,一失一得之间,文化有幸,市民满意,政声可嘉!
为文化添彩——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钱景”可期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法制建设研讨会,专题研讨如何依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此推动下,全市形成了依托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局面。全省文化产业重建项目共40个,广元有15个,占将近四成。项目确定后,全市迅速启动以文化产业园区为重点的恢复重建,以项目建设拉动资金投入。通过旅游联动、事业联动、民间推动等方式,整合资金,同时以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利州区民俗文化园占地2.5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全部都是民营资本投入。该园投入40多万元打造的大型民俗歌舞情景剧《红烛映九天》在市区上演,让市民们在久违的嘹亮山歌、清新淳朴的民俗风情中深深沉醉。元坝区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引入成都中大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直接参与该项目的恢复建设与经营,引入新的机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有很深的文化情结,在元坝力主保护昭化古城给了世人一个惊喜,主政剑阁后力推剑门关灾后重建实现了漂亮的文化转身,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剑阁县委书记冯安富真诚感言:“文化产业已成为剑阁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据悉,我市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中,地方投入1.2亿资金,拉动了近20亿的投资。目前,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带渐显雏形。
(市人大常委会 袁昌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