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新闻    >>  综合要闻

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助推民生工程建设扫描

发布时间:2010-05-06 08:29    阅读:1980次

监督夯实民生路

——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助推民生工程建设扫描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近年来,广元市人大常委会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职能,把“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理念融入人大监督工作的全过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的监督,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改善人居环境  呵护生命健康

  广元市委在审视市情、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生态广元建设,率先在地震灾区乃至全国提出了走低碳发展和低碳重建的路径选择,努力把广元建成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把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人大开展民生监督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治理和保护南河的水环境,近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深入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组织有关人员,连续三次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南河是广元的母亲河。南河的水质问题治理好了,就是市政府为民办了一件最实在的民生工程,彻底根治南河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狠下决心,从源头抓起。”执法检查组在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交换意见时指出。在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再次把南河污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今年,广元市把以南河、嘉陵江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制定了南河整治行动具体方案,并把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在万源新区开发建设中,为有效避免市政基础设施因规划滞后、投入不足而造成新污染源,市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就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情况的汇报后,依法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区规划作出决议。目前,市城区的一切建设项目都是按照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依法有序实施。

  广元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旅游文化资源富集,是蜀道文化集中展示地。为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广元又好又快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依法作出了关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强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通过这些决定的贯彻实施,有利地推进了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广元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广元市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率先联袂毗邻地市启动中国蜀道申遗工作,开辟了中国蜀道文化大讲堂,千佛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获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有2300多年历史的昭化古城已恢复昔日的风貌。切实加强湿地保护,成功打造了广元南河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正有序推进,森林覆盖率已达48.2%。一些外地投资商看好广元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很多企业选择落户广元。

 

加快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让市民喝上干净水

  水是生命之源。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促进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广元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广元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用水量剧增,原有的供水设施和供水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尽快解决市民安全饮水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建议市政府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在加快改造原有供水设施的同时,新规划建设一座水厂,更好地满足市民安全饮水需求。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市政府抓住灾后重建援建机遇,把新规划建设一座日产10万吨的西湾水厂列入澳门援建项目,并将水厂规划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就水厂规划选址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了建议。该水厂预计今年8月建成投产,将有效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用水需求。

  与此同时,西湾水厂建成之后,为此为确保市民饮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2009年市人代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建议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西湾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乱采沙石。市人大常委会将此作为重点建议跟踪督办。为全面掌握新建西湾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市环境监测站在西湾水厂上游200米处,每月对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性监测。市环保局开展了嘉陵江流域环保执法行动,对流域内每个排污口建立了档案。对西湾水厂水源地进行河道清淤,防护林带建设和保护区标识标牌的建设等。同时,为更好地保护水源,市环保局结合紧邻嘉陵江畔的千佛崖景区规划建设,在西湾水厂水源地设立了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适时监控西湾水厂取水口上游污染情况。市水务局对西湾水厂上游需整治部分实施整体清运,水源更加丰富,可最大限度满足西湾水厂取水总量,达到河道整治和保护水源目的。

 

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  有效化解大班额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优质教育是关键。”这是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一致共识。近年来,广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市城区的小学每个班至少有60-70个学生,80余人的特大班额也并不少见。老师负荷加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代表深入全市部分城乡中小学进行广泛调研,形成了《关于促进广元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建议市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科学规划布局学校,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市城区中小学改扩建,加大优秀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彻底消除大班额,提升广元教育质量。这些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多建议已被市政府采纳。 

  市政府采取“借力重建,整合资源,扩建扩容、调整结构”的思路,统筹解决大班额问题,研究制定了《广元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和《广元市城区学校大班额化解具体方案》,并从2009年秋季起,市城区起始年级开始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小学45人、中学50人划分班额。通过新建、扩建、拆并等办法,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得到显著增加,大大缓解了城区就学难、大班额等现象。以广元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没有进行大班额化解之前共有48个班,平均每班达64人,最大班额达到82人。自2009年秋季起,该校从严控制新生班额,对大班额进行了有效化解,目前学校已增至54个班,平均每班57人。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代表为交通拥堵支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广元现有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城区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详规时坚持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纳入重要内容。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代表们就市民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问题纷纷支招,提出的建议涉及城市交通的就5件。代表们建议:市政府应尽快编制完善与广元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城市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加快规划建设绕城快速通道,形成高速公路主干线和铁路相对接的外围交通格局,真正把广元市建成连接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要引进国内外城市交通先进管理经验,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时空和通行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代表们还建议:缓解城区交通拥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大对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严厉整治交通违章违法行为。

  顺应百姓呼声,吸纳代表建议。市政府把市城区治堵保畅工程纳入2010年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决定在地处市城区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地段修建人行天桥,分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新建桥梁,同时,借助广元境内的高速公路建设,把绕城公路和快速通道纳入市政规划。融市民休闲、园林绿化于一体的生态停车场在城区人员、车辆密集区陆续规划建设和投入使用。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让困难群众居有其屋

  安居才能乐业。在灾后重建决胜之年,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力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的同时,密切关注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困难群众尽早实现 “家家有房住”的愿望。

  去年12月,市政府在市城区启动了新增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市城区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今年市政府又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列入10大民生工程之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分别在雪峰、东坝、万源、将军桥、上西、下西、万源、宝轮等片区完成了用地选址规划,年内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600套,千方百计确保在板房区居住的低收入人群和符合条件的重点工程拆迁安置户尽早住进保障性住房。

  为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低收入群众早日住上安居房。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现场就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资金投入使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视察调研。常委会还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报告,审议要求市政府在努力增加商品房土地和房源供应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政府应加大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严格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保障性住房的规划选址要有利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尽量避免离中心城区偏远和与之配套的交通、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否则就容易使这部分人又因此更加贫困,甚至形成新的贫民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更和谐,让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