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工作    >>  代表工作

记元坝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

发布时间:2010-04-12 08:43    阅读:4342次

 

记元坝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

谭守德

    说起谭守德,熟悉他的人无不翘起拇指真心夸赞:“真汉子!农村工作经验多,作风过硬,工作踏实,平易近人,走到哪里都是一位负责的好干部……敢挑重担有情义!”昨日,记者在元坝区采访,许多熟悉他的人都这么评价。

  他是大哥,心疼受灾群众和基层干部

  2008年5月12日的一场特大地震,撕裂了秀美的山山水水和美好家园。

  地震灾害发生后,时任元坝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的谭守德,无暇顾及老家严重受损的房屋和担惊受怕的妻儿,主动请缨到曾经工作过的石井铺乡帮助受灾群众抗震救灾。

  地震中石井铺乡政府办公楼已成危房,场镇居民因余震不断,也都聚集到乡政府临时指挥部。再加上青川受灾异地安置群众70多户276人的安置,当时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让群众早日有个落脚的地方,从早上六点开始,50余岁的谭守德和乡干部、志愿者们一起在石井铺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搭建捐赠的帐篷,搭一顶帐篷需要20余人参加要花一个小时,由于天公不作美,当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冒着大雨终于搭好了60顶,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他和大家全身都湿透了。

  “那时,一心只想着把帐篷搭好,让群众早日有住的地方,饿了就吃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根本就没时间去泡方便面,更不说闭上眼睛休息一会了……”时任石井铺乡党委书记的饶和刚回忆道。“在吃饭、安全、物资发放等问题上,他与乡干部一道,卸大米、扛面粉、下材料……二十多个日夜,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

  他是农民,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一走进紫云乡三清村三组,顺着林荫小道拾阶而上,一排排白墙青瓦楼房错落有致地呈现在眼前,好一幅美丽的田园图画……

  “我们组25户人在年前能够住上新房,老谭功不可没,为了我们早日住上新房,他协调建材、解决水、电、路等问题,还帮我们修房子,从不叫苦叫累,真是党的好干部!”在三清村三组村民蔡友国家,两楼一底的小洋房,乳白色的地板砖、洁白的墙体、32寸的液晶电视、崭新的家具一应俱全……60余岁的蔡友国道出了心里话。

  该组是元坝区受灾最重的地方之一,地震后,25户的农房化为一片废墟。去年11月,谭守德带领工作组常驻三清村,督察督办灾后重建。当时只有5户把地圈梁筑起,8户才开挖地基,还有10户尚未动工,加之已进入严冬季节,红砖等建材严重匮乏,要搬进新房过春节,可谓是困难重重。谭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日夜驻守在工地,有什么困难他主动承担和协调,协调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其中的苦和累是不言而喻的。群众亲切地称呼:“你还是一名‘没有退伍的军人’,你这哪像干部,地道的庄稼人!”

  他是党员,工作艰苦从不叫苦喊累

  今年2月,刚上班不久,谭守德又被抽调到该区“5·12”地震重灾区重建点红岩集镇担任现场督察负责人。

  有同事问他:“谭主任,您已近60岁的人了,在乡镇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辈子,现在到了人大机关,何必还那么卖命?”谭守德调侃道:“我这个人啊,毛病就是闲不惯,喜欢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由于长时间没有休息好,今年4月8日他因走路不慎,将3根肋骨摔断,医生要求他住院一月后才能下地,但他时刻不忘红岩场镇重建进度,经常电话询问情况。住到第9天,他不顾医生、家人和朋友的劝说,执意出院,拖着还未痊愈的身体就赶往红岩镇。”红岩镇党委书记翟广生一提起谭守德,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在开挖回填工作中,遇到实际回填量与招标的数据不相符,结果增高了整个地平面回填60公分,增大了几万方的回填量。谭守德一边建议红岩镇党委派人去重庆请专家来现场测验,看是否是标高计算有误。他则在家里与该镇干部一起严格按照每5米一个方格网来计算实际回填方量,经过一天苦算,结论是标高数据有误,增加方量属实。

                                                                                      (元坝区人大办公室  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