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农业局局长孙洪方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我市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情况的报告,现形成如下审议意见:
审议认为,“十一五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围绕“低碳广元、生态家园”建设目标,切实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严格技术建设标准,大力开展以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的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全市现有农村户用沼气池34.11万口,占总农户的51.05%,占宜建农户的71.05%,沼气能源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过实施“一建三改”,群众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得以改观,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新村环境,构建低碳生态家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生态立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审议指出,虽然我市在沼气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由于地方财力原因,个别县区项目配套资金未能落实,少数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普及率已达80%,有的地方仅40%,离四县三区全部实现沼气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部分沼气池作用未有效发挥。目前全市34.11万口沼气池中正常使用的占80%,其余20%的沼气池产气还不足80%。全市还有4.3万口病损池需维护,主要是过去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建池工艺技术水平低,5.12地震损毁,个别家庭生猪养殖数量下降,沼气原料不足,造成产气及使用效果不理想。三是后续服务队伍体系不够健全。沼气池从规划、建设到安装使用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指导,由于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农民技术员队伍不稳定,基层服务人员经费不足,公益性服务岗位缺失,市场化服务面宽、量大、服务收费低等困难和问题,难以保证项目进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四是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生态农业发展滞后。不少群众尚未完全掌握利用沼液浸种、叶面施肥、养鱼、栽培蔬菜、果树、茶叶、食用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沼液、沼渣不能有效综合利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审议要求: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科学推进沼气化建设。要加大国家对农村沼气发展政策的宣传,切实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立市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好《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依法有效推进沼气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总体规划、全面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部分地方养殖园区和居民安置点集中沼气规划,加快以“一建三改”为重点的农村沼气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项目政策支持。把争取项目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使更多的农村能源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项目计划,力争实现项目规模和资金的新突破。要完善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地方配套项目资金和项目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要依托项目支撑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调动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户自建,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扩大沼气建设覆盖面。
(三)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高沼气建设质量。要健全农村沼气能源建、管、用激励机制,实行建管并重,使沼气动态使用完好率在90%以上。加大项目实施工作力度,健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物资招标、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项目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推进制度。针对目前管理人员不足、施工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切实组织农村有经验的农民参加沼气技术知识培训,实行技术员持证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发改、财政、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建立和完善长效服务机制。要巩固和完善市县农业部门农能工作职能,充实技术力量。加大沼气知识的普及,让群众能够熟练、安全、综合地使用沼气;要提供村级公益性岗位,解决后期管理服务人员的报酬问题,充分调动工程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后续管理,努力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中心,乡镇服务网点为纽带,村级协会为主体的县、乡、村组服务管理网络,充分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方式,为农户提供高效、优质、便利的服务。
(五)进一步搞好沼气的科学利用,不断发挥综合效益。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生活环境的同时,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能源建设,把沼气建设与发展种养业、无公害化处理作物桔杆、生活垃圾、病虫害防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劳动成本结合起来,切实搞好沼渣沼液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农村沼气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意见,请研究办理,并于2013年12月31日前将办理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
2013年6月19日